“求学问道谱新篇”是评价院直属党支部践行“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党史学习要求,研究并推出的主要面向院内研究生群体的主题活动,希望能够提供一个专门的空间,在这里,同学们可以就读书求学的有关问题开展交流、讨论与切磋。在未来的系列活动中,这里将记录并保存同学们的成长印迹,这些印迹会是未来的记忆珍藏,同学们亦可在记录中同步品味自己的成长于当下,从而提高认知自觉,积极奋进并服务于新时代。 “求学问道谱新篇”主题活动的第一个系列为“我看导师做学问”。研究生问学期间,师生密切互动,既有知识传承,也有平等切磋,更有希冀青出于蓝的激励,在教学相长、相互成就的过程中,同学们积累了知识,塑造了品格,正在把自己锤炼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我看导师做学问”系列里的文章,都是评价院研究生对各位导师的著作、文章以及学术讲座的学与评,在学问的往复中可见“不忘初心、砥砺同行”的决心与力量。
赵琪凤老师一直致力于从事语言测试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并在效度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等核心期刊发表数篇研究论文,参与并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开设研究生专业课程《效度研究》、《语言测试与心理测量史》。俗话说“做人听父母的,做学问听导师的”,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老师就让我们结合课堂所学专业知识,在坚持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寻找和培养研究兴趣点,从写文献综述开始,开拓论文写作思路,使得我们很快就能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状态,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尝试“做学问”。 Part 1 学知识 做学问 在语言测试的效度领域,老师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所发表的论文思路清晰、逻辑缜密。在《效度论据理论及其在留学生预科教学与测评中的应用》一文中,运用解释性效度论据理论,为留学生预科汉语综合考试建立了一整套细化的效度证据研究框架。 
在《HSK高等口试多种试题组合形式的效标关联效度研究》中,老师通过实验设计,研究不同组合形式下的评分结果与效标的相关来探讨高等汉语水平口试和题数的效标关联效度问题。从研究对象来看,研究的关注点具体到HSK口试题型的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通过HSK高等口试多种试题组合探索效标关联效度。 《效度理论发展述评--基于四版<教育测量>异同的比较分析》一文中以四版《教育测量》(Educational Measurement)中有关效度的章节为基础,从理论探讨的角度比较分析了效度概念界定、效度理论建构的发展与变化。 在老师的影响下,我们“赵门弟子”深刻感受到了做学问应当具有的态度。笃实好学、宁静致远是老师潜移默化之中对我们最大的影响。老师经常说,找问题首先要有积累,查阅文献也是一种能力,是锻炼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多看文献可以拓宽视角,帮助发现问题。老师要求我们坚持阅读文献,定期做读书报告并及时给出反馈,疫情期间也保持线上学习与互动,与我们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与沟通,给出自己的建议与指导。同时,老师对我们一直是鼓励式教育,肯定我们的每一点进步,赞赏我们的每一次思考,使我们敢想、敢说,勤思考、多创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Part2 尊重个性 全面发展 老师从来不要求我们埋头苦干,而是尊重我们的个性和特点,鼓励我们快乐学习,保持对生活的热情,珍惜研究生三年时光。尽管工作繁忙,老师总能很贴心地与我们及时交流沟通,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近况。老师不但在学习上提供指导,也时常会凭着对每一位学生的了解,给出恰如其分的建议,为我们引航指路。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学会聪明地工作,安排好自己的时间;研究生阶段不光要培养科研能力,也应当注重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具备与人沟通的能力。在老师的鼓励下,我们积极地参与到学院和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提高自身素养,获得全面发展。此外,老师还时常叮嘱我们要互相关照和帮助,我们“赵门弟子”在一个温馨愉悦的氛围中相互关爱,共同成长。 作者:国际学生教育政策与评价研究院 孙雪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