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我看导师做学问①王佶旻教授:夯实基础,行稳致远 |
|
| 发布日期:2021-04-08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
|
|
“求学问道谱新篇”是评价院直属党支部践行“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党史学习要求,研究并推出的主要面向院内研究生群体的主题活动,希望能够提供一个专门的空间,在这里,同学们可以就读书求学的有关问题开展交流、讨论与切磋。在未来的系列活动中,这里将记录并保存同学们的成长印迹,这些印迹会是未来的记忆珍藏,同学们亦可在记录中同步品味自己的成长于当下,从而提高认知自觉,积极奋进并服务于新时代。 “求学问道谱新篇”主题活动的第一个系列为“我看导师做学问”。研究生问学期间,师生密切互动,既有知识传承,也有平等切磋,更有希冀青出于蓝的激励,在教学相长、相互成就的过程中,同学们积累了知识,塑造了品格,正在把自己锤炼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我看导师做学问”系列里的文章,都是评价院研究生对各位导师的著作、文章以及学术讲座的学与评,在学问的往复中可见“不忘初心、砥砺同行”的决心与力量。
王佶旻教授在语言测试领域取得了丰厚的科研成果。作为学者,是热爱让她始终走在学科领域的前沿。作为导师,她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认真严谨的科研态度,带我们走入这片科研沃土。而我们,作为王门学生,在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下,也从一个懵懂的学术新人逐渐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研究生。 无论什么时候,用“认真”和“严谨”两个词来形容老师总是不为过的,而且尤其以“老师+专业知识”这样的组合为甚。《语言测试概论》是老师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针对的是刚刚入学的硕士一年级学生,包括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课程与教学论、基础心理学三个专业。在课上,她会从语言测试的学科定位和历史发展讲起,讲到何为测验、何为一个好的测验,循序渐进,使我们在不知不觉间走进这个原本有些陌生的领域。但是这种看似轻松的理解过程中蕴藏着这门课缜密的逻辑体系。从基本概念入手,介绍什么是语言测试以及它的目的、分类、质量标准、测量学基础等内容,这样就能使我们在大脑中先划定一个大范围的框架结构,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接着从测量的角度讲授设计一个测验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最后延伸至“口语测验”“写作测验”这样具体而又带有特殊性的主观性测验。 同时,《语言测试概论》一书作为测试方向的专业教材也和这门专业课相辅相成,书中更是通过一些生动的生活实例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概念,通过假想的语言测量的例子和真实的语言考试的案例,详细展示了语言测验的具体操作。比如在解释信度时,老师举的就是用秤称粮食的例子,即如果这台秤称同一袋粮食,每次的结果都不一样,这个称就是缺乏信度的。这样的讲解让我们很容易就理解了信度的概念。 语言测试是一门交叉学科,既有语言学的知识又有心理学的内容,同时还需要掌握统计学和测量学的方法。正是因为这种多学科交融的特点,往往会让刚升入硕士阶段且先前没有接触过这方面内容的学生无从下手。但我们通过这门课程了解了什么是“语言能力”,知道了语言能力观点经历了“技能/成份说”、一元化和交际能力模型的演变,明白了制定语言能力标准的重要意义以及现阶段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语言能力量表,学会了经典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和概化理论等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如何编制一份测验以及如何检验测验好坏的技术和能力。如果说CTT、IRT等是学科的理论基石,那信效度、命题技术等就是组成这些基石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别光想,要动手去做。”这是老师在开师门会的时候和我们说的话。“想”是天马行空,“做”是脚踏实地,要懂得“思”和“学”的辩证关系,这是老师教给我们有关做学问的第二堂课。 “动手去做”绝不仅仅只意味着写,更重要的是要有文献的积累,因此广泛阅读才应该是真正着手做学问的第一步。刚入门一个新的领域,我们需要对整个领域有一个大致的概览,所以阅读经典的学术书籍是必不可少的。前人众多的理论资源对我们来说都是有用的资源,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形成体系化的知识,了解前人在这个领域都做了些什么工作,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以供我们日后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我们的批判思维,任何一个理论都有其优势与局限,我们需要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条件对理论加以创新来推动我们的研究。 同时阅读时我们要与著作对话,而不是简单的死学,养成连接概念与经验的阅读习惯。拿起书先看书名和目录,知道这本书主旨是什么,它其中的逻辑是什么,关键的概念有哪些,通过提问的方式把这本书顺一遍。在理解概念时一定要从已知推未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释这个概念,而不是一味地玩味术语。 读文献也是一样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点,搜集相关的文献,在文献和文献的交叉点上找到自己觉得可行的研究问题,再一步一步地完善自己的研究计划。当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会有质量上的迈进,哪怕一次只是向前迈小小的一步。同时老师还经常告诉我们,不能把眼界仅仅局限在自己研究的小领域中,要关注整个研究的未来走向,鼓励我们将语言测试与教学、习得、认知等方向相结合,做到研究的贯通性、深入性、科学性。 吸收和产出总是相辅相成的,好的想法不落实到纸面上终归也只是想法而已。“落实”二字是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之一,而她也一直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在学科领域方面,老师完成了很多著作的编著工作,《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改进版)研究》《语言测试的跨学科探索》《实用汉语水平认定考试(C.TEST)多视角研究》《汉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标准与测试研究》等是有关汉语考试研究成果的论文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标准与大纲研究》一书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能力标准与教学大纲、汉语能力标准制定的理论与构想等研究成果集中在一起,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此外,她还撰写了多篇研究报告和咨询报告,均被上级领导部门采纳,为我国来华留学教育事业提供了智库支撑。老师经常告诉我们要多参与院里有关测试的工作,因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切身体会到语言测试领域的魅力所在。 而在我们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当我们有了文献的积累时总是会冒出一些新奇的想法,老师也总是支持我们把想法付诸实践,并且从自己的专业角度上给我们一些建议。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直接问导师要选题的“通行证”。老师会让我们在决定选题之前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你的文章的意义在哪里,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第二,前人有没有类似的研究,你的研究和他的不同点是什么,创新之处是什么?第三,你打算如何解决具体的问题,流程是什么,困难在哪里。当自己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那不论是寻求建议还是解决问题都会是事半功倍。 认真严谨是学术态度,动手去做是学术基础。当我们作为初学者时,我们可能会觉得统计学公式复杂繁琐、测量学概念难以理解、心理学理论从未接触,就连语言学知识也变得面生起来。这是交叉学科的难处,却也正是交叉学科之所以正在兴起甚至是蓬勃发展的原因所在。大脑中的学科框架逐步建立,不仅意味着我们开始从一个初学者转变为一个合格的语言测试方向学生,还意味着我们开始从只知道单一学科理论的人转变为更适合学科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认真严谨是学术态度,动手去做是学术基础。当我们作为初学者时,我们可能会觉得统计学公式复杂繁琐、测量学概念难以理解、心理学理论从未接触,就连语言学知识也变得面生起来。这是交叉学科的难处,却也正是交叉学科之所以正在兴起甚至是蓬勃发展的原因所在。大脑中的学科框架逐步建立,不仅意味着我们开始从一个初学者转变为一个合格的语言测试方向学生,还意味着我们开始从只知道单一学科理论的人转变为更适合学科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国际学生教育政策与评价研究院 在读硕士生 朱立君、刘泽情
|